丧礼
人死,称“逝世”、“谢世”,俗称“倒头”、“过去了”等等。人将死或死后,家人要办的件事就是到东门外的天后宫去请茶师傅。茶师傅是专门帮助人们料理红白喜事的人,也称“茶房”。旧时的天后宫内有一殿,专做茶房的办公室。内有几个负责人,各自带有几个徒弟。这些人专司并包揽了市内城市居民的红白事,按城区划分若干片,分别负责各片的红白事。只要接到死者家属来送信儿,就会根据地域分工马上工作,即通知杠房、棚铺、赁货铺、扎彩作乃至酒席处等相关行业为死者准备治丧用具,并进入死者家帮助料理丧事,直至下葬为止。
换装裹
茶房进入死者家的件事是为死者“换装裹”。即为死人换上寿衣。这时,要先为死者用酒精或清水沐浴,擦拭身体,绞脸,梳头(男性要剃头,只剃前不剃后,俗称“留后”),修正遗容,后换上寿衣。寿衣在档次规格上悬殊极大。一般的是有棉袄棉裤1套,外套长袍1件。男戴风帽或平顶瓜皮帽,女戴护白披肩的风帽,俗称“观音斗”。布袜浅鞋(鞋底或绣或画莲花图案)。另有黄色硬胎元宝型头枕、脚枕各1个。不可少的为黄色褥单和白色盖单,俗称“铺金盖银”。白布单又称“蒙脸被”。稍好一些的寿衣是男装可套马褂,女装可着明朝服饰,外罩对襟大领氅衣,“铺金盖银”,外加天蓝色或红色绣游龙戏凤或八仙及饰有海水江牙、红日出水图案的被褥,俗称“海褥海被”。者,男装袍外穿清装官氅补褂,戴清装官帽。女装在裙氅外套霞帔,戴凤冠。寿衣的高低规格还在于质料做工。考究者多用上等绸绫,图案多为“寿”、“卍”、“牡丹”、“仙鹤”、“龙凤”等,并缀以珠宝,极尽豪华奢侈。凡外面套的袍、裙、霞帔、靴、鞋等寿衣都须到专门的寿衣店买现成的。而里面的衣服都是自家缝制。
铭旌
也叫“殃榜”(土语),常贴在门报儿旁边,一般用长幅布帛书写,也有的写在木牌(可到赁货铺租赁)上立于影壁前。木牌有木架,底部有座,牌子为约宽80厘米、高160厘米的长方形,两边为云字头。铭旌上一般写有死者姓名、字、号、官职及生卒年月日,多由阴阳生撰写。楮钱纸,是一种用白纸剪扎成的长条穗状纸钱,男性死者在纸钱末端剪成凸字形,女性则剪成凹字形,悬挂在门报儿下。但若是租赁别人房产,则只能竖于门框旁,不得悬挂。楮钱纸是根据死者年龄一年一条纸钱,成殓完毕必须烧掉。
门报儿、铭旌、楮钱纸的贴摆以出家门男左女右为标准。立幡杆,多为大户人家为显赫财势所为,从人死后直立至出殡。幡杆共3棵,长达8尺,杉木,上刷白粉。亡男,门左立两棵,杆顶挂纸鹤幡,门右立一棵,顶桂枝;亡女,则相反。更有甚者还搭制牌楼。死者的长子或次子要到专门的刻字店去印刷报丧帖(俗称“六子”),其内容与铭旌相同。孝子们要手执报丧帖披麻戴孝到亲友家登门报丧(富户让茶房或仆人持帖报丧,远道者邮寄)。孝子下跪,双手扶地,行尽孝报丧礼。民国初年,多行鞠躬礼。现仍有行单腿跪拜礼者,并采用贴门报儿、悬挂楮钱纸等为报丧方式,有的还在报纸上刊登讣告,而铭旌、报丧帖、幡杆等均已绝迹。
下葬后,一般都要在坟前立一长方形石质墓碑,碑文男女有别,若死者为父亲则写“先考×××府君之墓”或“先严×××府君之墓”;若死者为母亲则写“先妣×门×氏太夫人之墓”。墓碑的碑阳书写格式与铭旌、本主牌相同。碑阳上刻龙纹,中间为“流芳千古”、“名垂千古”等。碑阴写法不一,有刻“生卒年月日”,亦有刻行述者,即把生平、功德、为人、事迹写成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