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设计中,主要包含雨水入渗、调蓄排放系统之一和收集回用等方式。在雨水的收集利用方式中,一般有入渗、调蓄排放、收集回用、入渗+调蓄排放和入渗+收集回用等几种方案。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设计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如土壤渗透性、用地条件、年降雨量特征及运行管理等进行系统设计方案的选择。在进行雨水收集利用方案的确定时,还应该结合该地雨水的可收集情况和利用收集雨水的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如果是屋面的雨水收集需要将收集到的雨水进行净化处理,并将其用于小区绿化或或者杂用水中。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在绿化方面还应该考虑自然入渗情况,将不符合绿地调蓄和渗透能力的雨水排入到合适的地方。在小区雨水收集利用系统设计时,还应该对水量平衡进行详细的分析,考虑日雨水径流总量、需回用水量和平衡分析等。
雨水收集
其一,在道路立缘石“断接”处的草地上设置流水篦子,且流水篦子下设置渗水井,渗水井底部与就近盲沟渠道相连,道路雨水经过路面-流水篦子-渗水井-盲沟,终流入蓄水池;
其二,在穹顶式广场四周边缘铺设鹅卵石层,且其底部与盲沟相连。为了减少雨水在到达鹅卵石层底部时沿竖直方向的下渗量(以收集更多雨水),在鹅卵石层底部设置一定的坡度,底部处连接盲沟。广场雨水经过广场-鹅卵石层-盲沟,终也汇入蓄水池。
随着城市规模和数量迅速扩大,水资源短缺的局面日趋严峻,我国有近400座城市缺水或严重缺水,而宝贵的雨水资源却未能得到有效的利用,雨水利用率不到10%。与此同时,城市化也带来了环境污染、洪涝灾害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不透水地表铺砌面积的不断扩大和建筑密度的提高,使地面径流形成时间缩短,峰值流量不断加大,排水系统的雨季流量大量增加,产生洪涝灾害的机会增加,危害加剧。
在过去的20多年里,越来越多的国家涉及雨水集流系统的技术领域,1989年8月在马尼拉第四次国际雨水收集系统会议上成立国际雨水集流系统协会,致力于提高和改进雨水集水技术的规划、开发、管理、技术和教育。世界上有很多国家都在利用收集的雨水解决人们的生活用水和城市用水的问题,住宅小区内雨水的利用已在欧美发达国家逐步进入到标准化和产业化的阶段。德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展城市集雨系统并逐步走向产业化、规范化,并于1989年制订了屋面雨水利用设施标准(DIN1989.01),向集成化、综合化方向发展。